
忘记从哪里看到的一句话,时间是时间的发令枪,岁月是岁月的护城河。这句话用来形容中国视频平台的发展恰如其分。
时间改变了很多,但时间也沉淀了不少。
21世纪头一个十年,如今看来,已经是属于视频网站的古早记忆。记忆中,有优酷、土豆、6房间和暴风影音,还有搜狐、网易、新浪等门户网站也发力做过视频,当然还有那个乐视。
后来的故事可能是我们更熟悉的十年。
2011-2014年间,中小视频网站或没钱,或没人而相继关门,好一点的被并购重组,幸运儿才能依靠大公司上市。爱奇艺问世了,优酷和土豆合并了,蛰伏了几年的腾讯视频也慢慢打响了名声。
爱腾优的格局逐渐成型。但鏖战还在继续,战斗不仅来自他们的核心业务,也来自B站、西瓜视频甚至快手、抖音的用户时长挑战。于是,互相杀入对方腹地,成了当下所有文娱平台的宿命。
下一个十年,代际变迁里,市场未来的角逐点又在哪?
这是个很大的话题,恰逢爱奇艺十周年,这篇文章我们就准备以爱奇艺为观察窗口,来探讨,中国视频平台还有哪些路要走:
长视频平台如何抵御短视频的入侵,是井水不犯河水,还是防守反击?
单点内容做好固然重要,但如何让内容之水流动起来?
AR、VR等技术会捅破视频平台发展的瓶颈和天花板吗?
出海东南亚,中国视频平台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化企业吗?
这些问题背后,核心指向的是年轻消费者的流动。
技术推动文娱基础设施改造的过程,也反映了年轻消费群体需求和行为的变迁。如果说过去十年,爱奇艺见证并陪伴了上一代年轻人的成长,接下来则意味着,爱奇艺必须站上新的起点,成为新一代年轻人的大盘。
01
挖潜“中、短”视频
回答第一个问题,讨论长短视频未来之战,不如说是整个市场都在关注如何进一步抓住年轻人的注意力。
第44次《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》显示,截至2019年6月,10-19岁网民占比高达40.5%,20-29岁的网民比例达24.6%。
除了即时通信类App,他们用的最多的就是网络视频和短视频App。在短视频里,少年们深夜的自嗨,常常在21点达到巅峰。
在这个节点,哔哩哔哩抓紧破圈,爱奇艺做「随刻」也是为此——新生代用户的注意力和参与方式都发生变化,满足年轻用户「深夜吃瓜、闹腾追剧」的娱乐需求就是必争之地。
「爱奇艺随刻」是龚宇在今年2月的财报电话会上明确指出的项目,它直接对标的并不是快抖之类五分钟以内的「小视频」,而是对标「YouTube」。
YouTube是典型的PUGC平台,根据Statista2019年7月发布的数据,2018全年YouTube所有视频平均长度为11.7分钟,娱乐类12.9分钟,高于个人Up主的8.4和音乐类的6.8分钟。
平均长度11.7分钟,是不是没想到?不是单集40-60分钟的长视频,也不是5分钟以内的短视频。这里一个还没被玩家吃透的市场出来了——
龚宇对视频行业的判断也在这里,播放时长在7-8分钟或者十几分钟的中等时长视频,目前在行业内日活只有1亿左右,市场份额相对低,潜力巨大。
对爱奇艺而言,优质内容已经形成护城河。优质内容依赖于,前期以版权投入为代价形成内容壁垒,后期通过专业的自制能力扩充内容资源。
做短视频的首要优势,就是转化成本就很低。长视频做得好的产品做短视频,可以「以内容养内容」,大的框架搭起来过,更复杂的事情做成过,现在短小精悍些,相对来说,更容易成。
对于原有的头部IP,「爱奇艺随刻」的中、短内容也可以把用户引流到长视频,等于是激活了原有IP的盈利周期。对要上新的长视频IP,可以在「爱奇艺随刻」上进行分发,相当于平摊了内容成本。

我们以现象级综艺《青春有你2》为例,「爱奇艺随刻」为平台创作者开放节目资源,发起一系列再创活动,据统计,单一个小活动上线一周后相关短视频作品播放量已达千万级。这些短视频会有更多流量和曝光,而这些年轻的粉丝用户也会因为这些内容加成对平台的粘性,或直接被内容吸引观看长视频。这种「长+短」的结合,可以发挥IP协同联动。
不管对视频用户还是内容创作者,都有需求缺口,「爱奇艺随刻」的入局,能在多大程度上搅动战局还有待观察,但至少能让这场戏更加好看。
为了在生态内激励创作者,爱奇艺也调整了信息流收入分成的指标,从「视频播放量」转化为「视频有效播放时长」,时长越长,分成越多,这也是鼓励创作者多做「中短视频」。
一言以蔽之,年轻用户不仅需要追影视综艺,也慢慢沉浸到中短视频的碎片化消费之中。于爱奇艺而言,从长视频切入中、短视频,实现成本相对低,IP又能协同变现。加上内容优质,用户粘度高,日后能达成长、中、短视频的全覆盖,且每种形态都有独立的月活量级过亿的产品,这应该是视频平台首先要达成的目标。